湟魚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種,學名“青海湖裸鯉”,每年5月至8月,成群結(jié)隊的湟魚洄游到匯入青海湖的各附屬河流進行產(chǎn)卵繁殖,無數(shù)的湟魚在激流中躍起,形成“半河清水半河魚”的景象。最近幾天,青海湖的湟魚洄游迎來高峰期。
【資料圖】
圖源:央視網(wǎng)
湟魚是青海湖“草-河-湖-魚-鳥”共生生態(tài)系統(tǒng)中的核心物種。如果沒有湟魚,青海湖的水質(zhì)、鳥類的遷徙繁衍都將受到嚴重影響和破壞。
湟魚因流經(jīng)青海省境內(nèi)的湟水河而得名,學名叫做青海湖裸鯉。裸鯉就是沒有鱗片的鯉魚。專家研究認為,青海湖曾經(jīng)與黃河水系相通,湟魚的祖先是黃河鯉魚,原本是有鱗的。大約13萬年前,青海湖因地質(zhì)運動成了閉塞湖,后來演變成咸水湖。為適應日漸咸澀的湖水,滯留在青海湖流域的黃河鯉魚鱗片逐漸退化,用裸露的皮膚更好地將體內(nèi)的鹽和堿排出去。
青海湖水溫低、鹽堿度高,湟魚占到青海湖魚類資源的95%以上,其他的魚類少之又少,湟魚能吃的餌料生物也非常少,這讓湟魚的生長速度非常緩慢。
湟魚平時生活在平均水深18米的青海湖里,青海湖水中較高的鹽堿含量抑制了湟魚性腺的發(fā)育,每年的5月到8月,成熟的湟魚需要游到匯入青海湖的布哈河、泉吉河、沙柳河等河流的淡水中去產(chǎn)卵,這就形成了青海湖的一大奇觀——湟魚洄游。
湟魚洄游繁殖的道路,可謂“千難萬險”,不僅要經(jīng)受體力考驗逆流而上,還要時刻警惕候鳥捕食、天氣變化等生存風險。
上世紀50年代末,青海湖中湟魚的蘊藏量一度達到32萬噸,然而曾經(jīng)的過度捕撈加上環(huán)境惡化等原因,到2002年時,湟魚的蘊藏量僅剩下不到2600噸。
從1982年開始,青海省先后實行了6輪封湖育魚,特別是從2001年1月開始至今,連續(xù)3輪的湟魚“禁捕令”讓小魚們充分地休養(yǎng)生息。為了讓野生湟魚順利產(chǎn)卵,青海湖周邊地區(qū)拆除了一部分阻礙湟魚洄游的水壩,并將其改造成為適宜湟魚洄游的魚道。當?shù)剡€采取人工增殖放流的方式,每年向青海湖投放大量魚苗。2022年的監(jiān)測數(shù)據(jù)顯示,湟魚蘊藏量達到11.41萬噸,是保護初期的44倍。
在剛察縣泉吉鄉(xiāng)的一處青海湖湖岸邊,成群的湟魚在清澈的湖水中游弋集結(jié),等到合適的水文和水流,它們就會進入河道,開啟洄游繁殖的生命之旅。在泉吉河、沙柳河、布哈河等湟魚洄游的河流,湟魚的先頭部隊已經(jīng)行進了十幾公里,它們在人工修筑的階梯式過魚通道,上演“魚躍龍門”的精彩瞬間。
圖源:央視網(wǎng)
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助理工程師郭若晨稱,因為今年降水量比較大,河道內(nèi)洪水也很大,所以湟魚洄游的數(shù)量還不夠多。預計在七月上旬左右會達到湟魚洄游的高峰。此時,青海湖的鸕鶿、魚鷗等候鳥也進入了繁殖高峰,成群捕食湟魚,“魚鳥大戰(zhàn)”此起彼伏。
(透視社綜合央視網(wǎng)、央視新聞、“視訊青海”微信公眾號報道)
編輯:劉淞菱、廖明娟(實習)
校對:李旭穎
審核:龔紫陌
標簽: